兩江評 | 從出彩答卷讀懂新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2024-06-06 06:00:01 來源: 華龍網 聽新聞
越過大江大河,經過平原山丘,在北京講述重慶的出彩故事。

6月5日,國新辦“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第二十六場,閃光燈聚焦重慶。發布會圍繞“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作主題發布,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出彩重慶答卷漸次呈現。
產業發展的澎湃答卷。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去年全市GDP首超3萬億元,增長6.1%的數據是最直觀的反映,而重要的判斷依據之一,則要看產業。重慶產業發展質量如何,我們可以從會上發布的系列數據中找到答案。看“硬底盤”,重慶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工業立市、制造強市的根基越扎越穩;看“新動能”,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50萬輛,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600億元,加快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日見成效;看“好土壤”,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目前重慶累計設立外商投資經營主體超過7200家,在渝世界500強企業達到319家,各類經營主體的活力不斷增強。產業發展基礎大盤穩,又有新的突破點;總量拿得出手,又保證了增長的可持續性,可謂“量”“質”齊升,這就是產業發展的高質量答卷。

對外開放的活力答卷。提升對外開放能力是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應有之義。重慶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如今,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123個國家和地區的514個港口;作為最早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重慶累計開行近16000列,發運貨物130萬標箱、運輸貨值超過5300億元。跨越山海、走向世界,重慶這座內陸城市已經成為向西向南開放的前沿。此次發布會,圍繞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兩大定位”,重慶作出建好通道網絡、搭好合作平臺、抓好改革創新三個方面的具體部署,相信必將進一步提升重慶對外開放能力。
生態保護的綠色答卷。作為長江上游最大的臨江城市,保護好重慶的生態環境,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重慶重大的政治責任。在此次發布會中,我們看到了重慶對于這份沉甸甸責任做出的努力和堅持。近年來,重慶牢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九治”,城市的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已經呈現出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巴渝風貌。連續4年325天以上空氣優良,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為優,“十年禁漁”3年來監測到的魚類增加了1倍多,一幅亮眼的綠色答卷躍然眼前。此次發布會上,重慶還樹立了根治一批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打造一批群眾認可的標志性成果,以實際行動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下一步目標。

惠民有感的暖色答卷。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高質量發展的成色如何,老百姓說了算。在今天的發布會上,“民生”成為一個高頻詞。“這些年來,重慶市政府始終把民生實事作為最現實、最直接的工作,每一年要規劃15件重點民生實事”的成果引人矚目。比起抽象的數字,群眾的日常感受更直觀,越來越多的政務服務實現網上辦,家旁邊的公園越來越多,老舊小區裝上了電梯,一批老街區、舊小區煥發“新活力”,成為市民游客的“打卡點”,“背簍專線”“潮汐攤區”“防空洞背簍菜市”持續爆火,方便了菜農與周邊市民,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變化。重慶持續推進惠民有感,有目共睹,暖色答卷背后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續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努力。
這是一場用數據說話的發布會。一個小時的精彩問答,大量精確的數據,讓人們看到了重慶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信心。這也是一場共謀未來的發布會。重慶不僅交出了答卷,也發出了邀請。
作者:楊金行
責任編輯:李茜
華龍網記者 楊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