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渝論 | 讓村歌大賽唱響巴渝和美鄉村建設的“協奏曲”
2024-06-27 06:00:00 來源: 華龍網 聽新聞
6月23日,媒體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獲悉,為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助推巴渝和美鄉村建設,首屆巴渝和美鄉村村歌大賽啟動,即日起,符合條件的村民均可報名參加,鼓勵、支持村黨支部書記或第一書記領唱、擔任領隊或組織合唱。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精神動力。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大幕全面開啟,農村物質生活條件大幅改善,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長。近年來,鄉村文化生活亮點紛呈,“村BA”、村超、村晚等“村”字號IP在重慶等地火爆出圈、持續升溫。以“村晚”為例,去年,重慶各區縣累計舉行了79場“村晚”活動,吸引超過2400萬觀眾持續關注,不僅較好地滿足了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活力和精神力量。
村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獨有的文化名片和有聲符號,是農民群眾在田間地頭勞作時最熟悉、最方便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承載著農民群眾的鄉土記憶,也記錄著鄉村生活的場景變遷。一首好村歌,就是一段悠揚的旋律,撩撥著每一位游子的鄉愁記憶;一首好村歌,就是一部精彩的故事,真實記錄著一個村莊的歷史變遷、民風民俗;一首好村歌,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生動描繪著村民對家鄉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一首好村歌,就是一種力量的傳遞,時刻激發著村民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和美鄉村的精神動力。
重慶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特殊市情,為農村草根藝人提供了豐厚的創作土壤和想象空間。近年來,由村民集體或個人創作的一批“沾泥土、帶露珠、接地氣”的村歌,在巴渝大地農家小院、田間地頭傳唱,有的還登上了“大雅之堂”。在近年來舉辦的中國村歌大賽中,江津區珞璜鎮合解村原創村歌《大美合解村》,以總分第一名斬獲全國一等獎、最佳組織獎、最佳創作獎、最佳表演獎和最佳人氣獎共五個獎項;北碚區東升村原創村歌《旭日東升》,榮獲總決賽三等獎,這也是本次大賽唯一一首由村民參與集體共創的村歌;忠縣磨子鄉竹山村原創村歌《竹山之歌》、長壽區云集鎮青豐村原創村歌《青豐頌》分別獲得三等獎,《好一個巫山下莊村》獲得特別貢獻獎……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今年1月,重慶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建設巴渝和美鄉村現場推進會召開,會議指出,傳承活化鄉土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凝聚推進鄉村振興合力。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文化建設中,音樂在涵養人文底蘊、挖掘文化特色、陶冶情操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也為鄉村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
首屆巴渝和美鄉村村歌大賽啟動,以“讓村民唱自己的歌”為主題,讓農民群眾在聚光燈下當主角、展歌喉,不僅能充分調動發揮農民群眾的文藝才能和創造能力,還能以歌鑄魂、以歌凝心、以歌聚力,共同唱響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巴渝和美鄉村的“協奏曲”,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實踐的鄉村篇章和農業強國建設的重慶篇章。
作者:蘇尚久
責任編輯: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