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重慶市北碚區林下經濟全面“開花”
2024-07-17 14:13:08 來源: 華龍網
重慶市北碚區地處縉云山麓,森林覆蓋率達53.16%,成功創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森林城市。近期,在《重慶市建設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行動方案》指引下,該區通過積極探索林權檔案數字化、林地多因子基準定價、林業產業融合發展、“兩山”轉化路徑等改革措施,讓林下經濟全面“開花”,被重慶市林業局列為典型做法在全市推廣。

鞏固確權成果,推動林權檔案“數字化”
近年來,北碚區發放林權證5萬余本,登記面積30.21萬畝,分股不分山占比65%,約19.7萬畝,讓集體林產權進一步明晰。同時還完成糾紛調處118件,解決了一大批林權遺留問題。實現了全區集體林權承包規范合同實現全覆蓋,推動林地經營權依法流轉和再流轉,累計流轉集體林地2萬余畝,流轉金額1500余萬元。
堅持規范便捷,推動林權服務“高效化”
北碚區先后制定了《北碚區集體林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北碚區林權抵押貸款登記暫行辦法》《北碚區農村林權流轉方案(樣式)》等配套文件,使林地所有者、承包者、經營者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并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開展林權交易平臺推廣和相關政策宣傳,指導流轉雙方規范使用《集體林權流轉合同》示范文本,保障林地流轉雙方公平合理交易。
積極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模式,選派21名林業專家深入鎮街、企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培育鄉土專家和林業技術能手,及時解決林業生產技術難題。落實采伐“減證便民”措施,對林農小額采伐實行告知承諾制審批。目前,累計發放林地類不動產經營權證47本,登記集體林地經營權面積3365畝。
立足資源稟賦,推動林業產業“品牌化”
北碚區通過林權抵押貸款和林地流轉多因子基準定價模式,培育了一批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其中:專業合作社102個、森林人家28個、涉林企業226家,蠟梅、花卉苗木、“以竹代塑”、森林康養、林下種植等產業初具規模。
其中“以竹代塑”產業,就以探索新型材料研發為切入點,依托6100公頃竹類本底資源,支持竹纏繞、竹原纖維、竹基纖維復合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通過實施重慶竹纏繞生產基地項目,大力開展“以竹代塑”產業科技研發,申請專利近20項,年產能達2億元。
在森林景觀資源方面,金刀峽鎮小塘村流轉集體林地2598畝,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涌現出金刀嶺市級森林康養基地和金刀俠隱、漁樵耕讀等一批優質民宿,年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解決就業100余人,實現村民就業增收約360萬元/年,每年股份分紅42.7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每年可分紅15萬元。
加快“兩山”轉化,推動生態補償“多樣化”
一方面,在縉云山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在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內、居住地存在地質安全隱患或處在生態環境脆弱區域的實驗區內開展生態搬遷試點,將原住居民的集體林地、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所有的土地權益全部交回集體,由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將其權益折現,按照補償標準一次性給予補償,順利推動完成203戶520人搬遷工作。
另一方面通過實施重點生態區位非國有林贖買,累計在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實施非國有林生態贖買5100余畝,贖買金額1071萬元,贖買后林地由贖買方集中統一管護,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安全,進一步緩解了生態保護和林農利益之間的矛盾。同時嚴格執行國家、市生態公益林補償相關政策和程序,將全區15萬畝集體林地納入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年均兌現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00萬元,讓林農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得到實惠。
華龍網首席記者 楊洋
責任編輯: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