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五里店街道:共繪民生溫暖圖景 雙核驅動下的公益慈善創新實踐
2025-03-11 17:04:2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李黎)從聽障咖啡師精心制作的每一杯公益咖啡,到獨居老人家中溫暖的“銀齡陪伴”;從企業捐贈的百萬善款,到居民自發參與的“微心愿”認領……在江北區五里店街道,一場關于公益慈善的“破圈”行動正在悄然改變社區居民的生活。這里的故事,不僅是慈善資源的精準對接,更是一場黨建引領下社會共治的生動實踐。

創新模式 打造多元慈善場景
走進位于江北區五里店街道的公益慈善服務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二樓,咖啡的醇香撲面而來。聽障咖啡師小吳正專注地磨豆、拉花,將一杯熱咖啡遞給顧客。杯墊上一行小字格外醒目:“每售出一杯,捐贈0.5元。”
這個特殊的咖啡區,不僅用香氣溫暖了社區,還累計籌集善款4.3萬元,為8名殘障人士提供了穩定崗位。

這一幕,正是五里店街道以創新思維破解公益慈善“可持續化”難題的縮影。
自2024年7月聯合體成立以來,這里以“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為核心理念,聯動52家企業、23家社會組織,落地31個公益項目,惠及居民超1.2萬人次,探索出一條“資源—需求—服務”精準閉環的公益新路徑。
“我們不僅要當慈善資源的‘搬運工’,更要成為民生需求的‘解碼器’。”五里店街道副主任王萍介紹,聯合體依托轄區兩大全國“四好”商會——五里店商會與江北智能科技商會,吸引智飛生物、平偉汽車等企業捐資捐物超800萬元,形成資源集聚效應。
這些資金被精準轉化為“關愛眼健康,光明行動”“點亮星火,助力創業”等項目,直接幫扶困難群眾2300余人。
通過“重慶救助通”平臺,聯合體建立起需求快速響應機制。居民“微心愿”通過大數據匹配,實現精準對接。智力殘疾青年小陳通過“微心愿”學會串珠手藝后,不僅用勞動換取了手機,還開設手工課堂帶動21人創業,其中6人開設微店。
此外,聯合體創新“公益+”模式,將慈善融入生活場景,打造出可持續的公益生態。
如公益咖啡區不僅是休閑空間,更是殘障群體的就業平臺;愛心義賣區將愛心企業聯名商品義賣,反哺社區慈善基金;社會組織“益啟行”在聯合體支持下,推出“銀齡陪伴計劃”,為獨居老人提供上門照料、心理疏導等服務,覆蓋14個社區……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開展公益合作,開發商會資源,激發社會組織圍繞特困家庭、邊緣低收入群體、困境兒童、殘障人士及困難老人等特定群體及廣大民眾需求,策劃高效、實效的慈善項目,進而深化商會各成員單位參與公益事業的廣度與深度,促進社會資源與公益慈善事業的高效融合。”聯合體運營負責人表示。
精準觸達 織密基層服務的“紅色網絡”
2月中旬,在鎏嘉碼頭舉行的“五里公益集市”人頭攢動。理發、基礎體檢、中醫、手工藝體驗等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
“五里公益集市”是五里店街道“五里商協會黨建聯盟”推出的一項特色服務。“五里商協會黨建聯盟”以“共建、共融、共享、共治”為理念,整合資源、做強服務、優化治理,形成覆蓋全域的公益服務網絡。
除“五里公益集市”外,聯盟還推出“五里讀書會”“五里小渝姐家政服務”“五里夜校”等品牌項目。
“五里讀書會”每月贊助經典書籍,為轄區社會組織、各界人士和居民搭建了開放的讀書交流平臺;“五里小渝姐家政服務”打造了“小渝姐視頻課”“快樂幸福有禮有節”等系列暖心特色品牌,定期開展送崗位、送培訓、送服務、送溫暖“四送”進社區活動;“五里夜校”則開設公益性、普惠性的興趣類、成長類課程,為居民提供技能培訓和文化課程……

“聯盟從最初的10多家企業參與,如今已擴展至300余個組織,吸引了800余名志愿者參與。黨建如同紐帶,將分散的資源擰成一股繩。”五里店街道黨工委委員、人大工委主任徐永卓介紹,聯盟開展的活動深受群眾喜愛,已吸引5000余名居民參與,募集資金物資價值近300萬元。
徐永卓介紹,依托“141”基層智治平臺,聯盟將碎片化的民生需求轉化為30余個服務項目。如“五里茶攤議事”通過線下茶攤收集居民意見,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公共設施優化等議題落地。同時,聯盟推出“認領制”和“積分激勵”,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可認領公益崗位,累計兌換積分超1萬分,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環。
雙核驅動 讓慈善融入城市肌理
五里店街道的創新實踐,以公益慈善服務聯合體與五里商協會黨建聯盟為“雙核引擎”,構建起“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長效賦能”的慈善生態。前者聚焦資源整合與項目孵化,后者強化黨建引領與社會動員,兩者相輔相成,形成“1+1>2”的疊加效應,讓慈善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

聯合體與黨建聯盟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多個創新合作模式。在“銀齡陪伴計劃”中,聯合體通過需求調研鎖定獨居老人群體,黨建聯盟則動員轄區企業捐贈智能健康監測設備,并組織志愿者開展定期探訪。這種“需求精準定位—資源高效匹配—服務動態優化”的閉環機制,使慈善項目從“輸血式”援助轉向“造血式”賦能。
“慈善不應是單向施予,而是社會共治的紐帶。”王萍強調,從政府主導到社會共治,從單一救濟到長效賦能,五里店街道以黨建為引領,讓善意真正融入社區肌理。
在這里,殘障青年通過技能培訓重拾尊嚴,獨居老人因科技守護獲得安全感,普通居民在參與中感受公益溫度——這些鮮活的故事,共同編織成基層治理的“江北樣本”。
責任編輯: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