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全面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改革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2025-05-20 10:33:2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首席記者 陳美西)5月20日,重慶市全面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新聞發布會舉行。重慶市財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嘉在會上介紹,重慶已全面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近期,隨著重慶與四川、貴州兩省相繼簽署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標志著重慶已全面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長江干流全域貫通,嘉陵江、烏江等重要支流全面覆蓋。
唐嘉介紹,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是通過經濟手段讓生態保護方獲得補償,或讓生態破壞方支付補償的制度安排。重慶作為長江上游最大濱江城市,肩負著重要生態屏障責任。
在推進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工作中,重慶多措并舉。具體來說,一是推動市內補償機制迭代更新。2018年,重慶市政府印發《重慶市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試行)》,推動市內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且跨區縣的19條重要河流全面建立跨區縣橫向補償機制。結合保護治理成本和區縣支付能力等因素,設定全市統一的補償標準,對跨省河流,首創市級財政補位各流域首尾端,打通補償堵點。
例如,磨刀溪經重慶石柱縣流入湖北利川市,再回流入重慶萬州區,市級財政主動補位,補償石柱縣、萬州區1000萬元。首輪改革后,全市水生態環境明顯提升,各流域水質持續向好。2023年,重慶對補償機制進行優化,設定基準線,水質優于基準線則上游區縣獲下游區縣補償,反之則上游區縣補償下游區縣,解決區縣提升水質“天花板”問題。
二是推動跨省市補償機制拓面增效。2024年,重慶全面簽署渝鄂、渝黔、川渝補償協議,實現與上下游省域間“補償機制全覆蓋”。同時,因地制宜選取水生態環境要素指標,提升補償機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例如,與貴州省簽署的烏江流域補償協議中,將“總磷”作為核心補償指標;與四川省簽署的長江流域第二輪補償協議中,將生態流量、自然岸線率、魚類多樣性等指標納入補償機制范圍,實現補償與受償依據水生態“綜合得分”。
目前,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改革領域,重慶走在全國前列。2018年率先實現市內補償機制全覆蓋;2021年與四川率先建立長江干流跨省補償機制;2024年率先實現和上下游省市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補償機制全覆蓋。近年來,全市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財政資金年均投入達到120億元左右,通過實施流域橫向補償,相關方累計支付補償資金7.7億元,拓寬了水污染防治資金來源,強化了“誰保護誰受益、誰破壞誰補償”的責任意識,推動“治水”效能持續提升。長江、嘉陵江、烏江重慶段水質達到II類的比例逐年上升,全市74個國家考核的水環境質量監測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2年穩定在100%,高于國家考核目標2.7個百分點。
“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水環境質量越來越好,大家能喝上更放心的水,江里的魚兒更多了,江岸的風景更美了。”唐嘉表示,接下來,重慶還會繼續努力,通過優化和實施補償機制,進一步鞏固提升水質質量,讓長江、嘉陵江、烏江的好水質持續造福每一位市民。
相關直播:
責任編輯: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