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60 70 80”科技人的“中國芯”
2025-05-30 12: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在代方銀的實驗室里,沒有機械轟鳴,但有蠶寶寶啃食桑葉的沙沙細響……這聲音他聽了大半輩子,卻聽出了關乎“絲國”復興的密碼。
去年,西南大學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院長代方銀教授團隊通過研究,首次在家蠶性染色體W上發現蛋白編碼基因,揭示了鱗翅目昆蟲W染色體起源與進化的新機制。
作為重要經濟昆蟲的家蠶,其雄性個體具有生命力更強、料絲轉化率高、蠶絲凈度好、生絲品級高等優勢,“單養雄蠶”是蠶業界的長期愿景。而該最新研究則有望推動“全雄蠶”品種選育,從而實現蠶絲增產增值。
我國早在六千年前就開始養蠶,曾因絲綢聞名于世,被譽為“絲國”。“蠶桑和絲綢之路,對世界的影響是超乎人們想象的,但是,在整個20世紀,我國的蠶業科學技術是‘灰頭土臉’的,都是在跟蹤國外先進水平。”代方銀對當時的狀況深感痛心。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打好種業翻身仗,突破“卡脖子”技術,才能真正實現產業振興。為此,代方銀所在的西南大學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的帶領下,數十年來致力于家蠶遺傳資源研究。
“以向仲懷院士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為我國蠶業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2018年時,代方銀接下接力棒,開始帶領團隊開展家蠶泛基因組研究。2022年,全球首張家蠶超級泛基因組圖譜繪制完成,讓中國震驚了世界。
別人眼里苦悶、難出成績的課題,在代方銀眼里充滿了可能性,在研究攻堅階段,他甚至把床搬進養蠶房里,和上千種蠶寶寶們同吃同住。他曾開玩笑說自己算是“世界頭號養蠶高手”。
如今,團隊的90后00后“養蠶高手”越來越多,代方銀始終將家蠶研究置于國家種業安全戰略高度,以“為國育蠶”的使命感責任感塑造青年科技人才。
他認為,團隊既要在蠶生物基因編輯等前沿領域實現原創突破,更要聚焦種源自主可控、蠶絲新材料等國家急需方向,培育出符合時代需求的蠶類“先鋒品種”。

“聲表面波濾波器”是衛星導航系統中的核心元器件,主要用來濾除通信中的各種干擾信號,確保衛星與地面中心保持順暢的通信,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好的濾波器就像門一樣,讓需要的信號無損通過,把不需要的信號通通抑制掉。”中國電科芯片技術集團微聲事業部高級專家米佳介紹,以智能手機為例,當4G/5G信號進入手機時,這種芯片如同“交通警察”,精準過濾掉干擾信號,確保通話清晰、網速穩定。
20世紀90年代,國外對我國無線通訊技術實施層層封鎖,聲表面波濾波器這類核心器件完全受制于人,此前該芯片95%依賴日美企業。
“核心技術買不來、求不來、討不來!” 這冰冷的現實,成了米佳彼時錨定人生坐標的“原點”。
懷揣科技報國的理想,米佳走進了重慶山城,心中始終回響著一個聲音,是錢學森先生的名言:“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針對5G通信的迫切需求,米佳專注開展壓電單晶薄膜型高性能生濾波器的開發,最終成功開發出性能全面超越常規聲表器件的高性能產品。
項目團隊通過創新覆膜工藝,在小于1mmx1mm的芯片上構建微米級防護層,相當于給芯片穿“納米雨衣”,使其防潮、抗震性能達國際先進水平。目前該芯片已應用于國產5G基站設備,良品率超95%。
傳統芯片封裝需將晶圓切割成單個芯片后逐一封裝,如同“先切蛋糕再裝盒”;新技術則像“給整塊蛋糕覆上保鮮膜再切塊”,直接在晶圓上完成封裝工序,效率提升30%以上,成本降低且性能更優。
30年如一日堅守科研一線,米佳帶領團隊與某科技公司合作研發的晶圓級封裝高性能濾波器在國內首先實現量產,并應用于某品牌系列手機的5G通信模組,推動在高端射頻芯片的技術進步。
如今,人工智能與萬物互聯等多行業技術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聲表面波器件面臨著高性能、小尺寸、高度集成等挑戰。
“我始終牢記導師的教誨,‘科技工作者要做沉默的砥柱,而非喧囂的浪花。’”作為團隊帶頭人,米佳始終牢記不僅要做科研突破,更要培養戰略力量,通過項目加人才的培育模式,帶領不斷承擔國家重點項目,培養高端人才。
團隊中的80后已挑起大梁,90后開始嶄露頭角,年輕戰隊正在射頻芯片領域創造新的傳奇。
“傳遞的是責任,延續的是征程。我們從未停下,只是并肩奔跑的隊伍更壯大了。” 米佳如是說。

因為想證明“女生學工,未必比男生差”。2007年,王玉美高分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復合材料專業,成為別人眼里的天才少女。
憑借天分和勤奮,保研、榮獲國家獎學金、“黑龍江省優秀畢業生”、發SCI、出國讀博……王玉美又擁有了別人眼里的“開掛人生”。
在亞洲頂尖學府、新加坡國立大學讀博期間,她成功制備了具有較復雜成分、化學計量比穩定的摻雜鈮酸鉀鈉薄膜材料,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超越含鉛薄膜壓電性能的無鉛鐵電薄膜材料。
2016年,她前往德國參加學術會議,在機場轉機時,目睹了一位乘客手機電池爆炸的過程,現場瞬間冒起的白煙令不少人驚慌失措,王玉美也被嚇了一跳。雖然有驚無險,但這次經歷成了她“轉向”的一個契機——她想做一種既高效又安全的電池。
年少時的“爭強好勝”逐漸沉淀為對研究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敬畏。在新加坡安穩學習、工作七八年后,王玉美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回國。
而促成這場跨越3000公里奔赴的,是一張來自導師的邀請函。
2021年,王玉美博士后的合作導師呂力教授,在重慶新國大研究院履新,極力邀請她回國,延續之前關于固態電池的研究課題。
這是科研火炬的又一次鄭重傳遞。
在全球碳中和、能源轉型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已然成為趨勢。與此同時,重慶著力建設“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3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
王玉美加入重慶新國大研究院,成為固態電池、阻燃電池研究項目的負責人。
潛心研究很快結出碩果,2023年全球卓越工程師大賽創新挑戰賽,王玉美團隊憑借《高性能阻燃固態鋰電池》項目,一舉斬獲金獎。在25個國家(地區)1005個項目(團隊)中拿到金獎,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前輩點燃的火種,在我們手中要燃得更亮、跑得更遠。”王玉美不希望自己的研究只是曇花一現地掀起熱潮,希望它是有用的、有益的,能助力人們美好生活的。
六七十年代的星光,八九十年代的鋒芒,在科技報國的長跑中從未黯淡或退場。他們傳遞了手中的接力棒,卻從未離開并肩奔跑的賽道。60、70、80后足跡疊加,正奮力跑出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加速度。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王鈺/文 林楠/主持 何燕宏/美編

責任編輯: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