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論場|共赴“十年之約” 山城與獅城的“新新”相印
2025-06-04 07:00: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碼頭之上、揚帆起航的重慶來福士,巍然矗立。
作為新加坡在中國投資金額最大的單體項目,來福士見證著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為內陸開放注入澎湃動能。

6月3日,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聯合實施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在渝舉行,23個項目現場集中簽約,涉及金融、商貿、物流、教育、醫療等領域,簽約金額約2.4億美元。
從 2015 年首個合作協議簽署,到如今累計 323 項政府和商業合作協議,總金額達 257.5 億美元,悠悠十載,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大愿景,轉化為具象的發展動能。
在兩江交匯與馬六甲海峽之間,山城重慶與獅城新加坡上演從“山海相望”到“心手相牽”的“雙城記”。
這是一場跨越十年與三千公里的約定,是一次勾勒出內陸與沿海聯動的典范。
時間撥回到2015年,中國與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下稱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落戶重慶。自此,兩地交往日益頻繁起來。
作為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和內陸開放綜合樞紐,重慶自承接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以來,便以“現代互聯互通和現代服務經濟”為內核破局開路。
起初,渝新雙方以航空、物流、金融、信息四大領域為重點,實現了一系列重大合作;而后,合作空間不斷拓展至文旅、商貿、農業、環保等領域,十年間,這份戰略共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合作碩果:

——成功創建中國西部聯結東南亞乃至全球物流貿易新走廊,樹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金名片”。2024年,陸海新通道重慶到發新加坡鐵海聯運運輸量同比增長59.9%;
——創新開辟中新跨境融資通道,重慶企業在新加坡累計發行債券量排名全國前3位;砂之船不動產投資信托在新加坡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亞洲首個奧特萊斯REITS項目。
——推動落地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2024年該基地核心區作業總量超2.9萬標箱、同比增長15%,總流通貨值超77億元。
——渝新航線主要指標創歷史新高。渝新兩地直達航班每周達24班。2024年渝新航線旅客吞吐量25.24萬人次、同比增長237.3%。
——開通首條“點對點”的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助力44家企業在國際物流、智能制造、軟件開發、金融服務等應用場景中開展國際合作。
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聯動”,重慶在中新合作的答卷上書寫著內陸開放的破題之道。
如果說戰略定位劃定了合作的“坐標系”,那么產業領域的深耕則丈量著開放的“深度值”。
重慶德佳肉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十年“叩關”新加坡市場的歷程,正是兩地產業合作從“破冰”到“破局”的生動縮影:
從去年11月午餐肉首次通過新加坡食品局驗收,到今年3月終于拿到“入場券”,這份跨越山海的“重慶味道”背后,是西部農產品借道獅城輻射東南亞的“出海密碼”。

“目前市場反饋良好,本次簽約儀式上,我們與新加坡一豐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伙伴,簽約金額達1080萬美元,初步預計每月出口量將達到近400噸。”該公司董事長賴維學對新加坡市場信心十足。
云陽縣晚艷農業的菊花產業,則勾勒出另一條“借船出海”的路徑——依托新加坡的市場渠道和營銷經驗,云陽菊花從年銷10萬新幣的“試水”,發展為累計訂單超200萬新幣的“品牌出海”,并借此打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際市場。
“新加坡作為熱帶地區,居民對菊花茶有較高的需求,這為云陽菊花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們有信心進一步擴大菊花產品在新加坡的市場份額。”此次簽下50萬新幣“大單”,給了云陽縣晚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冉秀清進一步擴大合作的信心。
十年間,兩地以市場為媒、以產業為橋,不斷上演“雙向奔赴”: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為多個行業提供高效通信保障;機場商業合作項目提升了機場商業品牌效應和國際化水平,并成功復制推廣;重慶中新腫瘤醫院等項目為市民提供高端醫療服務;人文交流活動增進了民眾互信,渝新航線客運量大幅增長……
累累碩果不僅是產業合作的具象呈現,更是兩地市場活力與創新動能的共振,拓寬著兩地開放發展的邊界,為中新互聯互通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動能。
本次簽約,既是十年積淀的成果展示,更是新周期的起點。23個簽約項目中,既有延續性的深化合作,也有前瞻性的領域突破,勾勒出中新合作的“升級路線圖”。
在教育領域,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投資5.5億元建設的民辦雙軌制高中項目備受矚目。
“我們將打造國際文憑IB課程與國內高中課程并行的教育體系,讓學生既能參加國內高考,也能無縫對接劍橋、南洋理工等國際高校。”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董事長黃壯龍表示,選址重慶高新區,正是看中其“科技與學術高地”的定位,未來這里將成為中新教育理念碰撞的試驗田,預計容納1800名學生的校園,將成為培養“雙軌人才”的新地標。

數字經濟領域,中新云化數據安全服務平臺的落地頗具戰略意義。“數據跨境流動的安全性與合規性,是數字經濟合作的基礎。”重慶三未信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昕介紹,平臺通過加密技術和合規管理,已接入重慶2家、新加坡3家用戶,“中新項目的背書讓我們在市場推廣中更具公信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機會參與跨境數據安全標準的探索制定。”
這種從技術應用到規則共建的跨越,標志著中新合作從“項目層”邁向“制度層”。
中新企業出海一站式服務平臺的啟動,則堪稱企業國際化的“加速器”。新企程集團聯席CEO陶貽祥透露,平臺將整合政策咨詢、法律合規、投融資等全鏈條服務,“經過十年發展,集團已服務超過2400家企業客戶,助力超過500家中企出海,希望通過重慶支點,讓更多西部企業少走彎路,借道新加坡輻射東盟。”
從“單點突破”到“生態賦能”,這種服務模式的升級,正是中新合作從“量”到“質”躍遷的縮影。
數字貿易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和經濟的新增長點。
“新加坡是中國第三大數字貿易伙伴,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是重慶對外開放的獨特優勢。自2024年12月中新兩國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議定書正式生效以來,雙方圍繞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迎來新增長點。”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份“增長”的底氣何在?
一方面,隨著數字重慶加快建設,重慶的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省際出口寬帶達43.28TB,直聯城市達38個,5G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為數字貿易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另一方面,渝新雙方在打造數字陸海新通道方面開展了多項探索,為數字貿易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場景和廣闊的市場。這其中,中國首條、針對單一國家、點對點的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專用數據通道落地便是縮影。

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中新合作的“未來場景”已清晰可見:以數字陸海新通道為核心引擎,推動“硬設施”與“軟規則”協同進化,構建更具韌性的區域合作體系。
在數字技術貿易方面,推動陸海新通道“綠色數字貿易走廊”建設,積極運用工信部星火鏈網推動重慶—新加坡海運提單數字化互聯互認,實現海運提單與鐵路提單的“雙鏈”聯通,促進數字提單大規模上量應用。
同時,以全國首創的中新“兩國四方”海關關際合作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合作為基礎,深化中新報關數據復用(一單兩報)項目試點,提升貿易安全和通關便利化。
這種“綠色+數字”的雙輪驅動,將為西部陸海新通道貼上“低碳標簽”,助力構建“一帶一路”綠色供應鏈。
十年間,渝新雙方累計簽署下323項合作,也書寫著323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折射出開放的力量。事實上,這種合作早已超越簡單的項目疊加,升華為發展理念的互鑒、制度優勢的互補。
下一個十年,這座長江上游的山城與馬六甲海峽畔的獅城,必將在“一帶一路”的浪潮中,續寫更多“新新相印”的開放傳奇。
第1眼TV-華龍網 曹妤/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責任編輯: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