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生態優勢為產業優勢 寫在綠水青山間的酉陽答卷
全域桃花源,康養度假地。酉陽山川秀美,生態良好,全年平均氣溫14.9℃,享有“天然氧吧”“世外桃源”等美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酉陽依托山地資源稟賦,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實施“生態強縣、綠色富民”戰略,因地制宜發展山地農業、山地旅游業,探索出了一條符合酉陽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酉州大地展現出天藍、水清、地綠的美麗畫卷。

生態產業化 石漠化區域蝶變旅游景區
靈山秀水、綠樹蔥蘢、空氣清新……走進菖蒲大草原,滿眼皆綠意,處處是風景。
在梯田之上的菖蒲大草原是酉陽近年來的旅游“新寵”。連綿起伏的山丘中鑲嵌著綠意盎然的大草坪和湛藍的湖泊,成群結伴的牛羊悠閑地散步覓食,日出日落和璀璨星空交替輪回,演變出獨特的高山草坪風光。但高寒、生態系統脆弱等多重原因導致菖蒲大草原石漠化程度嚴重,大片區域是裸露的石頭和低矮的灌木叢。為此,縣旅投集團牽頭組建酉陽縣菖蒲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圍繞護山、理水、育林、筑田、蓄湖、復草等,全方位進行生態保護和修復,最大程度保持菖蒲蓋的原生態植被,同時在山體裸露區域進行植樹造林,并選取78個花色品種在菖蒲湖濕地打造菖蒲園……曾經的高寒石漠化區域逐漸蝶變成生態優美、風光獨特的旅游度假區。
隨著生態旅游逐漸成熟,旅游專業合作社、農家樂、民宿、旅游商品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菖蒲蓋景區初步構建起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成為酉陽綠色創新發展的“排頭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發展,2018年至今,菖蒲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勞務支出超過千萬元。
如今,作為酉陽石漠化土地治理和生態旅游開發建設的生動實踐,疊石花谷和菖蒲蓋景區已初具規模,石漠化區域蝶變旅游景區,大大帶動了周邊區域的發展,生態產業效應也逐步顯現,其示范效應正在全縣鋪開。
欲見山河千里秀,先保大地一寸土。無論是菖蒲蓋景區,還是疊石花谷,今與昔的巨大反差,是縣委、縣政府、各級各部門和廣大群眾久久為功、持續開展生態治理的生動體現。
產業生態化 綠色產業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
花田鄉何家巖村,萬畝梯田風光宜人,古寨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山崖與梯田之間。
在何家巖村,花田鄉打造出獨特的萬畝360°高山梯田景觀,榮獲“中國民俗攝影創作基地”“中國傳統村落”“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最美梯田之鄉”“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中國氣候旅游目的地”等國家級品牌。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何家巖村先行先試,通過共富鄉村建設,寨子里建起了咖啡館、無人便利店、為村明德書院等各種業態,做大做強了村集體經濟,村民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資源自己賺”的共富鄉村新路子。
從生態農業到農文旅融合,花田鄉享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紅利。當地持續把“生態+”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中,多措并舉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切實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讓綠色生態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長級,實現了經濟與生態共贏、發展與富民同步。
為實現生態土壤循環利用,花田鄉不斷強化土壤污染管控、治理和修復。施用農家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疏松土壤;進行水稻品種間作,防止水稻瘟疫;推廣“稻鴨共作”技術,利用鴨子為水稻治蟲、增肥、活水、除草;安裝振式太陽能殺蟲燈,以生物殺蟲方式替代化學殺蟲……通過系列生態舉措,花田稻米實現了零農藥、零化肥、零除草劑“三零”標準。同時,當地啟動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優質高效萬畝水稻基地,“貢米”產業核心區種植戶擴大至700余戶,年產有機水稻在1250噸以上,年產值3000余萬元。
不僅僅是花田。近年來,酉陽縣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通過環境監測和生態保護等手段,采用“良田、良品、良價”戰略舉措,打造集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和高效農業于一體的有機種植基地,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效”統一,讓綠色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底色,提升了鄉村振興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