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百姓故事|謝謝,每一個這樣的你
2024-12-30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1月,關于父愛。
42歲的羅永華有一個自閉癥兒子。每天下午4點,他們會在家附近的街道巷口賣玉米餅。2023年中旬,羅永華把自己的經歷拍成了視頻放在網上,受到許多網友的關注。但就在他的粉絲突破7000時,更新戛然而止。
他拒絕同情,也拒絕了很多媒體的采訪。
最終,我們的堅持打動了他,推出報道《百姓故事|自閉癥孩子父親的心愿:我能夠比孩子多活一天》。
從1月到12月,羅永華陪著兒子走過了又一輪四季。他說,明年可能就不賣玉米餅了,想回農村老家,這樣也能更好地照顧兒子。
“其實這一年,有很多好心人聯系我,想給我捐款,我都婉拒了,但他們的關心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溫暖的事,這種支持更甚于金錢。”羅永華說,現在依然有很多自閉癥家屬向他咨詢,他還是會用自己的經歷給對方打氣,“日子還很長,做家長的不能放棄希望。”
羅永華也不想放棄,他深信,世上還有千萬個辦法等著他去試,每一個都是希望。

2月,英國街頭有了糖葫蘆的味道。
在杏花開放的季節里,重慶女孩自制冰糖葫蘆帶到英國街頭的視頻登上網絡熱搜,我們也在《百姓故事·凡人微光 | 重慶女孩讓糖葫蘆“甜”在英國街頭》這篇報道里,讓更多人認識了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慶女孩王藝蓓。
如今,王藝蓓仍堅持制作中國傳統小吃并帶到國外的街頭,慢慢地,她的名氣“打響”了,每當她走上街,總有外國友人熱情地走向她用生澀的中文表達著“我愛中國”。這些微妙的變化讓王藝蓓感到既驚訝又欣喜。她深知,“從小巧的中國小吃,到博大精深的漢服,再到對中國文化的深深認同,這是一個漸進的旅程。”
小吃雖“小”,卻能成為外國朋友了解中國的一扇窗。
透過窗,中國文化就能傳播到世界的另一頭。王藝蓓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像她這樣的人,帶著文化、帶著溫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3月,梁昊照顧母親梁伯華的視頻溫暖了許多人。
照顧一位高齡且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梁昊在七年的時間里無數次崩潰又站起。一個不信命的重慶男人開始相信奇跡。
我們在《百姓故事·凡人微光 | 阿爾茨海默的母親:從遺忘到記得》里,帶著大家走進了梁昊與他母親的世界。
9個月過去,梁昊再度接受采訪,欣喜地談起了母親的變化。他說,母親情緒更穩定了,性情也變得更柔和,易感動,時常哭著對后輩說著感謝之類的話,之前那種強勢和對抗的時間少了很多。“高齡老人七年阿爾茲海默癥病程,竟然能改變自己的個性。”
新的一年快到了,梁昊將岳母也接到了家里一起照顧,這樣可以避免妻子兩邊跑,兩個母親都在一起了,照看也方便。“我的新年唯一的愿望就是,老人們都身體健康,保持好的狀態,一切都越來越好。”

“送戰友踏征程, 默默無語兩眼淚……”熟悉的旋律響起,勾起多少人的戰友情。
4月12日,我們推出《百姓故事 | 32年,三送“戰友”》,講述了一家三代人的從軍經歷。故事里的主人公,91歲的郭興智老人橫跨32年,三次令人難忘的送別。送的人,既是戰友,也是親人。
今年,郭興智送去參軍的人是侄孫何澤哲。臨別時,他拉著侄孫的手反復叮囑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爭取立功,為國家立功!”
如今,何澤哲已入伍9個多月了。郭興智時常會向家人問起他在部隊的情況,每當聽到侄孫在部隊訓練刻苦、積極上進,總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郭興智的兒子郭計宏說,郭興智現在身體很好,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都會看新聞,仍舊保持著每天外出爬樓梯、散步的習慣,有時沿著濱江路一走就是七八公里,就像當年在部隊行軍一樣。
“父親常跟我們說,他的愿望就是好好活著,爭取有生之年,能送更多的親人去參軍。”

你想過嗎?患有智力障礙、聽障、視障等疾病的殘疾孩子,怎么讀書。特殊教育工作者江小英想過,并為此付出了行動。
5月17日,我們推出《百姓故事 | “找”書的人》。主人公江小英花費兩年半時間,帶領團隊從20多萬本童書中選出適合聾校、盲校、培智學校學生閱讀的書目各300本(套),超過2000冊,覆蓋學前階段和義務教育階段的殘疾兒童群體。
今年5月,在市殘聯的支持下,課題組召開書目發布會并發起“特殊兒童閱享計劃”。
12月21日,恰逢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江小英正在上“特殊兒童閱享計劃”本學期的最后一堂課。課時中,除了由主講老師帶領孩子們閱讀繪本,還有在主講和助教們的組織下,特殊兒童親子家庭共玩拓展游戲。
“在黑夜里點一盞希望的燈,像天邊的北斗指引找路的人……”
江小英很喜歡鄭智化的這首《找路的人》,她說,特殊教育工作者既是“找”書的人,也是找路的人,她愿意為此深耕。

6月,是青春的盛大謝幕,也是夢想的嶄新啟航。還記得那個在畢業典禮上向老師獻花的重郵學子嗎?
6月26日,我們推出報道《凡人微光|“聽”見夢想的聲音》,故事里,聽障男孩胡露的母親身患頑疾,祖父母重病,但他卻向命運說“不”,以鋼鐵意志付出超常人艱辛,最終獲直博中國科學院大學名額。
12月,寒冬歲末,中國科學院大學微電子研究所博士一年級學生胡露正在備戰期末,學業繁忙而充實。
“那時的夢想沒有變,我依舊希望投身人工智能領域,讓所有的殘障人士獲得便利。”胡露的眼眸中閃爍著光芒,一如盛夏時分那般明亮。
被命運捂住了耳朵,他卻從未停下腳步。“走慢點無妨,只要步履不停。”
穿過荊棘叢林,跨越山川湖海,胡露遇到了屬于他的彩虹。

7月,我們來談談愛情。
在七夕當天,我們發布了《七夕,醫院里的鋼琴聲,見證49年的愛情》。故事里,李茂泉為失去了外界感知的妻子在醫院彈鋼琴,他曾數次哽咽,我連唱歌都不愛,卻為她學會了鋼琴,現在做夢都想她能再回應我一次,哪怕只有一個眼神。
現在,他的祈求有了回應。如今,妻子秦廷倩已經可以給李茂泉簡單的眼神回應,手指也能小起伏地搖動。為了更明顯地看到妻子的回應,李茂泉特意買了把扇子,妻子開心時,扇子就會在她手中微微地晃動。
“現在她都不怎么喜歡聽我彈鋼琴了,更喜歡我推著她出去走走,一出去,扇子搖得可開心了。天氣好的時候我就推她出去,來回差不多要走一個小時,但她開心,我就滿足。”為了妻子出行更舒服,李茂泉換了一個更大一點的輪椅,在未來的時光里,他想跟妻子一起看更多的日出日落。
或許這就是他們的歸宿,49年,從心動到暮年。于他們而言,最動人心弦的,不是鮮花,而是時間的情話。

一架無人機可以飛多遠?至少,要能飛出大山。
8月的故事,關于奉獻,也關于夢想。這個月,支教老師陳忠超帶著貴州大山里的學生參加第八屆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我們寫下了《凡人微光|孩子,讓我帶你“飛”出大山!》。
如今,和孩子一起“飛”出大山的,還有他們的“航空夢”。陳忠超說,有兩位學生的畫被命名《我的航空夢》,在今年的11月前往珠海航展。
山里的無人機往外“飛”,山外的物資也源源不斷地往學校里送。新的無人機、訓練設備、航天相關的圖書和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很快把這所大山里的學校填滿。航天課程在大山的學校里生根發芽,讓大山里的孩子也有機會接觸到航天知識。“航天夢”就像種子,終有一天會變成參天大樹,給這座大山帶來綿延的生機。
“飛”出山的孩子,“飛”入山的關懷,一架無人機,連接山里和山外,傳遞著希望和未來。

9月,中歐班列的首發駕駛員江彤退休了。
從一頭華發跑到兩鬢斑白,江彤這“第一棒”,一跑就是4934個日與夜。
在他退休這天,我們推出了《百姓故事 | 30萬次鳴笛的回響》,講述了江彤人生最高光的13年。
時至今日,江彤還是會回想起自己站在鏡子前穿好制服,戴好帽子打好領帶,提前來到班列旁,檢查機車、進行制動機試驗的場景。每當這時,江彤會把手舉起來,做起駕駛班列時的姿勢,眼前浮現出熟悉的鐵軌和山脈河流,耳邊又響起了悠長的鳴笛聲。
“我的徒弟阮文玉馬上也要帶‘小徒弟’了。” 說起這個,江彤笑得很開心,他說,這就叫“傳幫帶”。如今,退休后終于閑下來的江彤總愛去磁器口古鎮逛逛,看著景區陳列的歐洲商品,他也會驕傲地介紹:“這也許就是我們中歐班列拉回來的。”
江彤說,自己在駕駛室里呆了很多年,如今駕駛之旅雖然結束了,但探索人生下一個階段的步伐才剛開始邁步。
他要開始擁抱新生活了。

10月的故事,關于一抹連續32年、1600余次升起的“中國紅”。
今年10月1日,我們發布《百姓故事丨最愛那一抹中國紅》,講述關于80歲老黨員張廷福和一面舊國旗的半生恩情。
1952年,張廷福攥著一張土地房產所有證找到了安穩,如今泛黃的扉頁已被厚重的時光著墨。改革開放后,張廷福乘著改革的東風,離開村子,當起了鐵路工人,修起了水庫,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張廷福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他說,有國才有家。從那以后,一面國旗在他家樓頂升起,日月流轉,風雨無阻。
2024年進入尾聲。張廷福說,這一年,他很欣喜地見證著祖國更加強大——個人養老金制度普及至全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中歐班列呼嘯而來、旅游產業繁榮向好……
張廷福的幸福,是千萬個人民幸福的縮影。這幸福背后,是那抹最動人的“中國紅”。
張廷福說,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那一抹流動著榮譽、驕傲、奉獻、熱愛的“中國紅”,永遠是我們可以回眸凝望的吾心安處。

“獨”,好像定義了一個人不與群相融的狀態。而獨臂小哥夏瑞告訴我們:“獨”,是一種不服輸的力量——獨立拼搏,過不被定義的人生。
今年11月19日,很多人在《百姓故事丨獨臂小哥“乒”出未來》故事里,為夏瑞無畏的勇氣和拼搏的韌勁感動。
獨自遭遇意外的創痛、獨立面對困境尋找新的生門……故事里,夏瑞緊緊在“重新開始”的未來,學習著“平衡”,平衡從前和現在的身體,平衡現實和夢想的距離,平衡自己與世界相處的可能。
一只左手,緊握把手送外賣,握緊手柄揮球拍……如今,夏瑞早已走出陰霾,開啟了自己的追夢之旅。
最近,夏瑞正忙著訓練。他說,只要有一刻鐘的時間,他都會想投入和乒乓博弈的世界中,他的夢想仍然是挺進殘奧會。
生活和夢想可能搖搖晃晃,但他擁抱殘缺,卻從不設限未來。
他說:愛“乒”,就會贏。

人們總說,獨木不成林。但是,她用了24年告訴我們,一個人深種的善意之樹也能扎根,變成可以溫暖人間的山林。
今年12月12日,我們發布《百姓故事丨小山村里的“共享媽媽”》。故事中,奉節社工梁定春因為一次特殊的被愛經歷,走出大山后又回到大山。開幼兒園,做社會服務工作,十六年如一日照顧遭遇困境的三兄妹……她成了孩子們的“共享媽媽”,還給孩子們帶去了一群“共享媽媽”。
經我們的報道后,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項目為梁定春和長嶺社區愛心媽媽志愿隊頒發正能量特別獎及獎金5000元。電話那頭,梁定春說,這是愛心之火的一次傳遞。
最近,梁定春和“共享媽媽”們很忙。期末臨近,她們忙著給村里的孩子們復習;天冷了,她們忙著給需要的家庭送上溫暖物資。
“新的一年,我會帶著媽媽們一起,將這場愛的接力一直延續,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更加幸福的童年時光。”梁定春說。
新的一年就要到了,希望大家像作家喬伊斯所寫的那句話一樣,“去生活,去犯錯,去跌倒,去勝利,去從生命中創造生命。”
新年快樂。
文/第1眼TV-華龍網 融媒體新聞中心充滿戰斗力的全體記者

責任編輯: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