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Thu May 01 06:00:00 CST 2025
時隔八年,第1眼TV-華龍網記者再度來到大窩,見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國營老廠一磺廠關停、與大窩村合并而來的大窩社區,彼時的鄉村風貌正在打造。
“飯都吃不飽,花錢搞旅游啷個得行?”
村民們普遍不理解,但在大窩實現事業起步,并牽頭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社區書記文金平,卻有十足把握——大窩不僅風景底子好,還有全縣稀有的一磺廠工業遺產,高海拔也適合微度假和避暑。
為了打消鄉親們的疑慮,文金平帶頭出資,吸引村民入股,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啟了涅槃重生之路。
文金平告訴第1眼TV-華龍網記者,大窩社區所在地曾富含硫磺,1951年,四川省奉節縣硫磺廠,即一磺廠就建在了這里。最紅火的時候,一磺廠年產量超過7000噸,創造稅收1100余萬元,占全縣生產總值三分之一。
“兒要進廠,女要嫁廠,幸福大家享”,曾在當地廣為流傳,甚至奉節城里姑娘也托人到一磺廠找對象,這座大山里的礦廠,吸引了全國各地近4000人前來工作和實現夢想,廠內設有子弟學校、職工醫院,就連電影院都是全縣最大的。
“開采硫磺對生態破壞很大。”文金平說,四周青山變荒山,石漠化嚴重,部分土地受硫磺侵蝕酸化,廠部核心區域寸草不生,棕葉子河溝和三里峽河溝常年被污染。2004年,隨著建制調整,一磺廠原廠區和大窩村合并為大窩社區。
在此之前,當地已啟動了生態修復工作。1998年進行體制改革,一磺廠硫磺生產線全面停止,煤炭行業發展迅速,經勘察一磺廠煤炭儲量1260.3萬噸,1999年至2011年11年時間,總生產煤礦170萬噸。2012年至2015年,隨著國家政策調控,當地對一磺廠實施政策性關閉,這座老廠也因此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文金平是土生土長的大窩人,翻墻看電影、打望“南腔北調”的青年職工成為了兒時難忘的記憶。
時間卻像硫磺一樣具備侵蝕力,半個世紀過去,一磺廠已成殘檐斷壁。
文金平帶著第1眼TV-華龍網記者在一磺廠舊址參觀,在一座只剩四周墻壁、窗無玻璃、房頂不知去向的碩大建筑前,他大聲說道:“這里就是一磺廠的電影院,能容納900人一起看電影,看演出,廠里開大會也是在這里。”
文金平和一磺廠職工引以為傲的室內高檔電影院,如今卻落魄成“露天電影院”。
在一磺廠職工和村民看來,這些殘檐斷壁已是“負資產”,只能讓外人笑話他們的“落魄”,文金平卻不這么認為。
“嘿!這里的老壇子趕緊抱走,可以用來做景區的點綴。”文金平在電影院放映室找到了幾只廢棄壇子,他說,這些壇子是廠里用來腌泡菜的,供廠里幾百人吃飯呢!
文金平對老物件有不同的想法,大窩社區返“老”還童的計劃也在悄然推進。
大窩社區多了很多光環,最有分量的就是國家4A級景區。
“你看,你以前來的時候,海豚灣還在打造,現在不僅有了觀景臺和無邊際泳池,還建了接待中心和民宿群。”文金平向第1眼TV-華龍網記者介紹了八年來的變化,這里還在建一條上山,建成后就可以跟其他景區連成一體。
其他地方建景區,通常會讓村民流轉土地并外遷,重新進行規劃建設,大窩卻不一樣,將整個社區都納入景區范圍,讓每一個原住民都“住”在了景區里。
青龍鎮相關負責人告訴第1眼TV-華龍網記者,這樣的想法得到了縣、鎮兩級政府的高度認可和支持,大窩社區屬于高海拔地區,以前就風景優美,在石漠化治理中打造景區,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上級政府部門積極批復項目資金,加上集體經濟組織自身籌措的資金,在解決了錢的困境后,這座滿身瘡痍的社區開始向“景區”蝶變。
2015年,文金平開始著手石漠化綜合治理。那時,很多村民和一磺廠老職工都質疑他在作秀,也不相信種了幾棵樹就能解決發展問題。甚至,社區向一磺廠職工收水費都受到了阻攔。
那時,社區水資源受到硫磺侵蝕,不得不從遠處山上引水過來。
文金平自己搞過實體產業,喜歡冷靜應對問題,他對群眾所有的“問責”和抱怨,都笑臉以對,然后一事一議加以解決。
采訪中,一位老人從居民樓走了過來:“文書記了不得,他把我‘策反’了!當時我們老職工都有戒心并拒絕繳水費,他就讓我加入到了群眾工作中來,在潛移默化中感化了我。現在,我是社區的水費‘征繳員’,和鄰里關系好著呢。”
說到居民樓,也是大窩社區的一大創舉,主要分為兩類“小區”。
第一類是高山生態移民集中居住區,第二類則是大窩建設的廉租房社區。
大窩作為距離縣城近兩個小時車程的山村,卻率先實現了社區化居住,其中,廉租房是奉節建設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個。在分房時,社區采取了老人住底樓、其他人抽簽的形式,避免了矛盾的出現。
解決了安居問題,“樂業”也安排上了。
大窩社區利用峽谷、溶洞等自然風光以及硫磺廠工業遺址,打造出一個集自然景觀游覽區、極限運動體驗區、工業遺產參觀區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并在2020年被評為國家級4A級景區。
隨著社區人氣越來越旺,大批離開家鄉的村民回來了,他們有的辦起了農家樂,有的開起了超市。每年大窩社區游客接待量有十幾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800萬元。
大窩社區的重生,是奉節盤活集體“三資”推動強村富民的一個縮影。
在剛剛落幕的全市“和美鄉村建設現場會”上,奉節《創新“清管用”工作機制 高效盤活利用集體“三資”推動強村富民奉節縣》進入了典型案例。
奉節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利用,有利于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奉節縣在專項整治工作中發現,不少鄉鎮和村社存在集體“三資”底數不清、狀態不明、監管缺位、效益不高等突出問題,一定程度損害了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的合法權益,未能發揮出其實際效益。為此,該縣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清管用”工作機制,對農村集體“三資”起底核資清查“家底”、統一規范管好“家事”、多元賦能壯大“家業”,有效推動“三資”增值增效實現強村富民。相關經驗做法在全市推廣,奉節縣入選全國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村民委員會賬務分設改革試點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在具體施策方面,堅持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群眾致富增收。
首先,夯基提能鼓干勁,實行村集體經濟發展與村支兩委干部考核、任用、獎評、報酬“四個掛鉤”,出臺容錯糾錯、激勵獎勵、責任追究等系列制度,有效解決部分基層干部“想干不敢干”“能干不愿干”“無顧忌亂干”等問題。
其次,搭建平臺助增產,出臺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倍增提升行動方案》《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結對幫帶工作方案》,搭建村企聯建平臺,按照資源互用、優勢互補、效益互享的原則,對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結對聯建并取得成效的企業,優先安排項目資金,優先申報國家、市、縣等榮譽。累計動員399家經營穩定的企業與376個村開展結對聯建,助力村企揚優勢、補短板、增效益。
此外,創新模式促增收,以著力打造“經營實體”為重要抓手,鼓勵集體經濟組織村村聯合、飛地聯建,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特色產業、開發農旅融合園、經營資產租賃、承接項目建設、開展社會化服務等業態,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促進村莊變景區、農房變民宿、田園變樂園,推動村強民富。
“在上級政府的幫助下,我們不斷規范基層治理、集體經濟組織運營和‘和美鄉村’的建設。”,文金平說,這次每個股東分紅了40元,錢雖不多,但讓大家看到了發展的希望,目前,大窩高標準農田整治項目正式啟動,和美鄉村人居環境建設、林業改造、望月湖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等關乎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項目也在積極推進。
“和美鄉村”的奉節實踐,讓“小窩”傍大窩,大窩變“金窩”,這樣充滿活力的新農村建設場景,正在奉節大地徐徐展開。
第1眼TV-華龍網首席記者 羊華 /文
記者 李黎 /外聯
趙軍/設計
劉思利/編輯
兩江潮涌,渝州蔥蔚。取一瓢“治理”之水,品區縣幸福之治,探融合發展之勢。瞭望渝州,看見遠見。華龍網客戶端推出全媒體時政欄目《渝州瞭望臺》。以區縣為樣本,以成效洞悉發展之策,以對話論道繁榮之路,見證基層社會治理的提速增效,唱響巴渝大地經濟發展的時代合音。讀:言之有物的深度報道;看:融媒體多維度的呈現;問:區縣主政者權威解答。